8、陜西法門寺第十屆“法門之光”?;蹱I之文藝晚會圓滿
9、陜西法門寺佛學(xué)院道煒法師為新老學(xué)僧作專題講座
10、陜西安康石泉縣古剎簡介
二、放生石螺
1、天臺寺(晉)據(jù)《興安府志》引《潘志》曰:“在邑北云霧山,“又名“鐵瓦佛殿”,相傳往古時,法祚祖師之道場?!犊h志》補云:“天臺寺,在縣北一百里云霧山,明弘治八年(1495年)鑄鐵佛像。重修碑記云:“鬼谷先生經(jīng)歷之處,為漢南第一名山?!鼻迩「?1780年)《重修云霧山天臺寺》云:“天臺寺,往古時法祚祖師創(chuàng)立,明弘治乙卯(1495年)重修時更換鐵瓦,故又名鐵瓦佛殿?!鼻寮螒c間,道人藍(lán)景住持云霧山,于正殿塑真武金身,更名為祖師殿。道光二十七年(1869年)寧陜撫民分府通判宋喜泰來山降香,見其山巍峰翠,石奇樹古,廟宇宏大,而乏常輸,遂諭示寧陜廳軍民樂輸共舉,漢陰紳士周琮裕亦大發(fā)善緣,將前殿佛像、菩薩、韋馱彩繪換妝,并湊千金置地二百多廟,取稞租為寺中常輸之用,余錢作補修殿宇之費。光緒二十五年(1899年),創(chuàng)修龍井一口,并建龍王廟一座。至此,山門、前殿,兩廊正殿,并井廚俱全。遠(yuǎn)近香客爭趨,朝山禮拜者不絕如縷。
2、位于石泉縣西左溪鄉(xiāng)倒開門村,傳為東晉時所建。天池瑞蓮,為石泉古八景之一。據(jù)《重修天池寺記》云:“往古時,匾擔(dān)祖師之道場也?!逼湔嫉孛娣e,東至饒峰嶺;南至漢江;西到桐溪溝;北至牛羊鋪牛羊河下院觀音寺,旱地不算,水田就有三千畝。后來廟宇范圍逐漸萎縮,僧舍殿堂也逐漸傾圯。俟宋紹熙間(1190-1194年)重修。明洪武年間(1368-1397年),由于兵燹,磚瓦僅存,惟古松一株。明成化十年(1474年),大千禪師住持天池寺,遂啟修葺之功,三年之間,佛殿、山門、伽藍(lán)、祖師、天王等殿;倉廩、庖廚、兩廊無不整齊,繪塑木雕鐵佛,皆盡完具,寶坊燦然一新?,F(xiàn)廟宇坍圯,遺址被侵占,惟留石碑一通,高184米,寬077米,額題《重修天池寺記》,落款為明成化二十三年(1487年)。石碑首刻七律古詩一首曰:“天池峰頂古跡橫,四面層巒列畫圖。翠竹迎風(fēng)舒鳳尾,塘花帶雨映珊瑚。日來水面金波艷,月到天心寶鏡孤。唯有寒梅先得意,蒼松四季葉扶疏?!北?背面)載本寺為曹洞宗。曹洞宗是佛教中南宗之與溈柳、臨濟、云門、法眼等派合稱南禪五宗,都曾盛極一時。此宗為唐代僧人良價與其弟子本寂共建,在南方流傳不絕。
3、原名法興寺。位于石泉縣興坪鄉(xiāng),傳唐貞觀間(627-649年)沙門慧立建。明嘉靖間,寺宇頹敗,僧心源重建,因奉云門偃為祖師,而更名云門寺。明萬歷間,宗室秦王府撥帑重修,明末兵燹,迨至:“乾隆初年,尚屬荊棘,僅存朽宇三間”,無佛像,亦無住持。乾隆三十一年(1766年),僧源照住持云門寺,始重修正殿、山門、兩廊,蓋修后不久,正殿倒塌,僧源照,徒廣才上人,立志重修。并續(xù)修天王、伽藍(lán)諸殿。于是廣才和尚襲師職住持云門寺,兼職掌理各地庵觀,出任石泉僧會司官??滴酢妒h志》云:“云門寺,邑西北一百二十里,明秦府修”。
4、據(jù)高寄《興安州志》載:“在石邑馬嶺東山上,貞觀年(627-649年)間建。康熙《潘志》云:“縣東北四十五里?!?/p>
5、在石泉縣銀橋鄉(xiāng)銀杏溝。
6、據(jù)《石泉縣志·金石》載:“大宋慶歷三年(1043年)龍泉寺,明洪熙年(1425年)重建”,今已毀棄,遺址上惟留瓦礫石墩。
7、《縣志》載:“縣西南三十里,有百歲老僧棲息其間,后蟬脫去”。宋紹熙中(1190-1195年)建,為邑名寺。
8、位于石泉縣后柳鎮(zhèn),今為學(xué)校校址。據(jù)《縣志》載:“明萬歷間建,乾隆丁酉(1777年)重修?!边z址上尚存大石佛二尊,一在后柳小學(xué)操場左側(cè),通高180米,頭結(jié)螺髻,面目慈祥,雙手相摻,結(jié)迦趺坐于方座之上,是為現(xiàn)在佛,即釋迦牟尼佛。一在后柳法庭后側(cè),頭已佚。據(jù)此推知,柳溪寺供奉的是三世佛。藥師佛及阿彌陀佛。據(jù)當(dāng)?shù)厝罕娭v,改建學(xué)校時埋于地下。
9、據(jù)《石泉縣志》載:“縣東四十五里,其寺僻靜,漢陰士子多讀書于此,有發(fā)科者,俱懸匾其上。今失其處?!?/p>
10、《興安府志》引《潘志》:在縣西十五里,“其洞深遠(yuǎn)不可測,高敞奇怪,中供大佛像諸天、菩薩俱莊嚴(yán),地亦僻靜,真洞天勝地也?!?/p>
標(biāo)簽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