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的就是順境壞的就是逆境
人生的遭遇,不是好的,就是壞的。在佛法來講,好的就是順境,壞的就是逆境。對于順境和逆境,我們應(yīng)該抱持什么樣的態(tài)度呢?應(yīng)該要保持一個“忍”字,保持正定。面對好的境界,如果沒有正定,好事也會變成壞事,就是所謂的“樂極生悲”。如果遇到逆境,倉皇失措,憂愁悲傷,也是不對的,所謂大患之后必有后福,所以,表面上看起來是壞事,但不一定真正是壞事。
放生魚能消災(zāi)嗎禍福相依否極泰來
從前,印度有一位國王,帶了大臣上山狩獵,走了一段時間,肚子餓了,口也渴了。大臣看到山上有一棵樹,長了很多果實,又紅又大,就把果子摘下來,讓國王解渴充饑。國王拿到果子,用刀一削,稍不注意,把自己的手指削掉一塊,流了很多血。國王起了無明,生了煩惱,就把這位大臣痛罵一頓。
大臣受到國王的責(zé)罵,回答說:“大王??!您受傷流血,不一定是壞事喔?!眹趼犃?,大發(fā)雷霆,說道:“痛得要命又流了這么多血,怎么不是壞事情?你這個蠢才真是跟我作對!”國王脾氣一來,就把大臣趕走了。
放生甲魚放到河里這時,山上來了一群野人,準備要找一個人,挖他的心去祭拜天神。這群野人看到白白胖胖的國王,就把國王抓起來獻給酋長。酋長命令部下把國王的衣服脫掉,正準備要開腸破肚挖取心臟時,忽然看到國王的手正在流血,覺得很不吉祥,于是把國王放走了。
國王回到宮中,才發(fā)現(xiàn)大臣所說的是對的,雖然受了傷流了血,不一定是件壞事情,甚至變成了好事,救了自己一命。國王覺得很對不起大臣,就派人把大臣找了回來,問他:“我當(dāng)時發(fā)脾氣把你罵走,你心中恨不恨我?”大臣說:“啟稟國王,我不但不恨您,而且還非常感激您。”國王問:“為什么呢?”大臣說:“如果你不把我趕走,這群野人一定會把我抓去祭拜天神??!”
從這個公案可以了解,禍與福是不一定的。無論面對的是順境或逆境,都要本著正念、忍耐來處理事情,那么遇到壞事也會變成好事,遇到好事則會變得更好、更完美。
能忍自安信根具足
所謂“能忍自安”,忍能對治瞋恚,能成就一切大事。六波羅蜜其中之一就是忍辱波羅蜜,做任何事情都要忍,儒家也講:“小不忍則亂大謀。”順境要忍,逆境也要忍。遇到好的事情,忍下來,就不會得意忘形;遇到不好的事情,忍下來,就不會起沖突、不容易生無明與煩惱。
每個人都希望一帆風(fēng)順,但不免也會有一些波折。這些波折現(xiàn)前了,是過去生的業(yè)障,必須要忍耐。把這一關(guān)忍過去了,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。假使對佛法沒有信心,認為:“唉呀!我學(xué)佛這么久,天天禮拜佛菩薩、天天誦經(jīng)持咒,不但沒有感應(yīng),沒有增加一點福報,還是一身的病?!瘪R上就對佛法起了懷疑,這樣就退失了菩提心。
佛法說“信為道源功德母,長養(yǎng)一切諸善根”,信是五根之一。假使信心生了根,在順境當(dāng)中,不會起驕傲,不會懈怠、放逸;在逆境當(dāng)中,知道是磨鏈自己、考驗自己的機會,不生退悔,菩提心就生根了,將來就會開花結(jié)果。
覺察覺照超凡入圣
一般人的心很粗,起了煩惱不知道反省、檢討、調(diào)伏,反而無明愈來愈重。例如,“別人對我不好,我一定要想辦法報復(fù)!”始終耿耿于懷,這就是心粗;反之,“別人對我雖然不好,可是對我的修行很有幫助。他指責(zé)我,是在關(guān)心我、磨鏈我,他是我的善知識,我非常感謝。”這樣子觀照、覺照,就是心細。
日常生活中要經(jīng)常覺察、覺照,檢討、反省,照破煩惱。功夫熟練了,無論在順境或逆境當(dāng)中,煩惱來了,自然而然就把它照破了;假使平時不用功,不用返照的功夫,遇到順境或逆境,六根攀緣六塵,就會造作惡業(yè)。
佛的心是細中之細,菩薩的心是粗中帶細,眾生的心是粗中之粗。假使能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觀照,保持覺性,就能解脫煩惱,超凡入圣。
寧德九月哪天放生最好,海南適合放生的河,寧德哪兒允許放生的內(nèi)容,請繼續(xù)關(guān)注。
標(biāo)簽: